首页 实时热点 正文内容

分析2022年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附趋势分析)

阿立指南 实时热点 2023-08-14 12:08:54 143 0

虽然高考作文是为了考验学生长期积累的语文学科素养,但正确的备考方向和适当的方法才能真正帮助考生发挥应有的水平。 认真分析2022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探索高考命题发展趋势,对于备战今年高考作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涉及的试题均为2022年高考作文题)

趋势一:重概念、轻材质

2022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一经发布,引起社会热议。 大家都担心考生可能没有读过、看不懂《红楼梦》,影响写作。

《红楼梦》写“大观园试题正确”时就有情节。 为元妃(贾元春饰)探亲而建的大观园竣工后,大家将名字刻在园内桥上凉亭的匾额上。 有人主张取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幽亭依然”句中的“依然”二字; “谢”字在《两峰之间谢》中被挑出来,有人呼应“谢宇”这个标题。 贾宝玉觉得用“勤坊”比较文雅,贾政点头默许。 “沁芳”二字点明花木倒映水之美,不落俗套;

在上述材料中,人们为匾额题写标题,或直接挪用、借用借鉴,或根据情况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 这种现象也能在更广阔的领域启发人们,引发深入的思考。 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写一篇文章。

其实,考生受过高考复习题训练,都知道《红楼梦》作文题第一段只是引出话题,第二段才是复习的重点。问题,即使他们没有读好《红楼梦》这篇作文的写作。 不过,虽然重点已经给出,但是这篇作文写起来并不容易,因为标题中出现了三个重要的概念:“直接借鉴”、“参照使用”和“根据情况原创”。 这三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用来写一篇800字的作文,更不用说这三个概念放在一起了。 考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积累思考这三个概念的具体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只有理解了概念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把文章写得透彻。 如果学生之前没有接受过定义和解释的写作方法训练,面对这样一个“重概念、轻材料”的作文题目,往往难以书写和表现。

高考B卷作文题强调“跨越”和“再跨越”的概念。 新高考第一卷还提出了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选择”、“创造”、“未来”三个概念; 上海卷侧重于“质疑”和“结论”两个概念……2022年各省作文命题虽然各有特色,但基本上都是选择一组概念作为写作对象,借助概念考查考生的思维深度和思辨能力,可见对概念解释和定义能力的重视。

“重概念、轻材料”的趋势,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概念”的重视密不可分。 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文本中的基本概念和观点”的能力,也强调学生在表达时要“力求准确的概念、合理的判断、逻辑推理”,“力争用不同的词语准确表达概念”。 这些都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理解和表达概念能力的重视。 概念是思想表达的最小载体。 只有准确定义概念,才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准确地理解别人的想法,才能真正引起考生的注意。

趋势二:重关联、少独立

全国各省高考作文命题不仅注重概念,还提出了“动手、大师、共手”、“选择·创造·未来”等一组相关概念。等等。 如果考生只选择其中一个概念开始写作,就很难获得较高的分数,因为题目之所以选择提出一组概念,是为了考验考生构建相关思维的能力。

当然,有些题也暗示了概念之间的联系,正如新高考第一卷中提到的:

“熟手、熟手、平常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 原手是指符合象棋理论的常规走法; 高手是指人们所期待的微妙动作。 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从自己动手开始。 只有手扎实了,棋力才能提高。 有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好手,而忽略了更常用的手。 巧手是基础,巧手是创造。 一般来说,只有对自己的技艺有深刻认识的人,才能产生大师级的技艺; 否则,难免会做出普通技能,想要提升自己的水平也不容易。

上述材料对我们很有启发。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来反映你的感悟和思考。

标题中提到的“技能是基础,掌握就是创造”,具体提示了“技能”与“技能”之间的关系。 本专题希望考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读书经历,思考一下为什么“只有对功力理解深刻才能出高手”,为什么对功力理解不好“必然会出一手普通手”。 希望考生能够准确理清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写出一篇观点深刻的作文。

同样,北京论文的标题也引导考生思考“古人”与“现代人”在学习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差异:

古人云:“学而不为”。 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认识与古人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请以“今天的学习”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你可以选择从学习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谈谈你的想法。

同样是关系型作文,北京卷相对来说难度更大,因为它要求考生不仅要比较“古人”和“现代人”在学习理解上的异同,还要思考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之间的关系,以及后面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很可能就是考生作文的发展逻辑,可以说是对考生联想建构能力的双重考验。

之所以出现“重联想、轻独立”的倾向,是因为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要培养以下能力:“在所积累的语言材料之间建立有机联系”的能力。 “将想法和现实与个人经验联系起来”的能力以及“辨别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的能力。 课程标准还提到,高考出题时尤其要“围绕情境选择相关材料,设置一组指向核心素养的内部相关问题或任务”。 考生在准备过程中应注意。

趋势三:重猜测、轻引用

全国各省高考作文题之所以发布后引起社会热议,很可能是因为命题涉及的内容,如《红楼梦》、围棋、体育、央视等。微型文件,对于考生来说并不熟悉。 候选人无法深入。 殊不知,这些材料只是为了引出相关概念,引发考生思考。 作文真正需要考察的是考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逻辑性和思维深度。

国家卷B作文题特意以表格的形式精选,展示了2008年和2022年北京作为“双奥城市”在竞赛成绩、群众体育、科技亮点、交通保障等方面的异同。国民经济。 表分析了14年来“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我自己的“从无知的孩子跨越到有为青年的跨越”,谈谈我对过去、现在的思考和未来。

双奥之城闪耀世界。 两届奥运会展现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们从无知的孩子到有为青年的跨越。 亲身体验,感受体育的辉煌、国家的繁荣; 未来前行,你们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汹涌大潮。 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无止境。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的文章,反映你的感受和想法。

本次写作题目的设计与课程标准中学习任务组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设计类似。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强调希望学生通过阅读各种文本,培养实证证据、推理、质疑、批判、发现和多重解释的思辨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度,同时达到正确的思考能力。论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要求逻辑清楚地表达和阐明自己的观点。

同样,新高考卷二介绍了一群在不同行业打拼的年轻人,引导考生思考“选择”、“创造”与“未来”之间的关系; “注重结论”的现象是否“正常”? 浙江卷列出了在不同行业、领域开拓创新的浙江青年,引导考生思考其背后的原因; 天津卷引导考生思考,对于个人、家庭、国家来说,“烟花气”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些问题都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考生需要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阅读经历,从多个角度表达自己的思维,突出思维的逻辑性和思辨性。 如果考生在考前只是准备了很多论据,却没有深入思考这些话题,就很难在考场上脱颖而出。 因此,建议考生在备考阶段要主动顺应“重猜测、轻引用”的命题趋势,有效调整备考策略。

用“四法”提高写作能力

如前所述,上述三种趋势从不同方面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可以断言,这些趋势将长期持续,甚至成为常态。 面对这些命题趋势,考生在备考时应有意识地锻炼解释概念和连贯思考问题的能力,并注重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思辨性。 为了提高上述技能,可以使用以下写作方法进行练习:

“种差+属”定义方法:定义时,首先确定相关概念所属的范畴,即“属”,然后通过描述该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即“种差”)来定义。 ”),将这个概念与同一“属”中的其他概念区分开来,就成功完成了定义的步骤。 例如,国家卷B中提到的“跨越”一词,我们可以先明确“跨越”是一种行为(“属”),然后描述其具体特征——通过努力超越一定的限度,而不是与停滞或回归(“某种差异”)相比,两者的结合导致了它的定义:跨越是努力超越某个界限的行为。

“辐射延伸”定义方法:辐射延伸是词义延伸的方式之一,即围绕词的某一意义,向不同方向延伸其他意义。 比如新高考第一卷中提到的“手”字,标题中已经给出了这个词的本义——“指符合棋理的棋法”。 那么,我们可以先从“符合棋理”的描述中推导出合法的方法,再从“正规”二字推导出规范的方法。 有了这两个定义,我们在讨论为什么对“自动手”理解不到位、“难免要用常手”时,就可以从违背事物发展规律、违反规范的角度出发了。

借助关联词构建联系的方法: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可以借鉴关联词的八种常见关系,即转向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继承关系。 因为关联词是语言表达中逻辑关系的具体体现。 当然,概念之间的联系往往是复杂的,我们在参照它们构建关系的过程中也可以有意识地进行组合和变形。 例如,国家卷A作文题中提到的“直接引用”和“供参考”的关系,就是“并列关系”、“条件关系”和“后继关系”的组合。 现实生活中,如果人们同时进行“直接引用”和“借鉴”,两者是并列关系; 就是“条件关系”和“承诺关系”。

IBAC结构写法:这种写法借鉴于田鸿军的《批判性思维与写作》一书。 原书用它来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 高三考生也可以用它来写议论文。 其中,I(issue)是指一个人的主要观点和问题,B(base)是指该观点的基本原理的前提或支持该观点的内容,A(analysis)是指对该观点的逻辑分析和解释,C(结论)是指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应该是B和A结合得出的,是针对I中的结论。以北京卷的作文题为例,题目为《学今谈》,学生可以在文章开头指出古人与现代人的学习目的不同,即I(问题); 然后强调这个比较是从学习目的的维度做的,并分别举出古人和现代人的具体例子,这就是B(base); 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两者为何不同,这就是A(分析); 最后在段末总结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这就是C(结论)。 这样写完一段话,考生的思维深度自然就显露出来了。 相反,如果考生只用“观点句+例句”来组织各段落的写作结构,就很难展现出自己的思维深度。

类似的写作方法还有很多。 关键是考生要围绕讲解概念、思考联系、表现推测等方向主动备考,并在考前进行有效的练习,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已有的积累,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写作能力,在考场上展现真正的实力。

(作者为北京市第一实验学校语文系主任、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
    疑难解答指南 www.zbem.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