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天
- 本月已经过去天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服务消费要“胜于好”,不仅对供给的规模、类型、价格、质量有更高的要求,而且与消费者的收入、意愿、甚至闲暇时间密切相关。 消费服务业的“拆绑”和“挖潜”,需要优化供给和扩大需求更好地结合起来。
夏季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持续升温。 相关平台数据显示,7月以来,国内旅游消费订单(包括酒店、民宿、景区门票、交通等)较2019年增长超100%。截至8月1日15:00,国内旅游消费订单总额(含酒店、民宿、景区门票、交通等)较2019年增长超100%。 2023年暑期档票房(含预售)已突破130亿元。 暑假炎热的背后,是我国旺盛的服务消费需求。
服务消费是今年消费复苏的一大亮点。 随着经济持续回暖和促消费政策见效,我国消费市场恢复较快,特别是餐饮、出行、旅游、娱乐等接触式服务消费。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 其中,餐饮收入同比增长21.4%,高于商品零售14.6个百分点; 国内游客总数和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63.9%和95.9%。 居民更愿意花钱进行服务消费。 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5675元,同比增长12.7%,快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4.3个百分点; 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4.5%,比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
“吃喝玩乐”的动力有多强? 只需看几个例子即可。 数据显示,四川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门票仅需50元左右,可带动当地交通、住宿消费1450元; 一碗广西柳州螺蛳粉20元左右,可带动当地交通、住宿等消费975元。 元。 不久前,周杰伦海口演唱会短短4天就吸引游客15.4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76亿元。 榕江“乡村超级”自5月中旬以来已为这个贵州小镇带来了超过250万人次的游客,旅游综合收入已超过28亿元。
服务消费是扩大消费的新引擎。 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和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中国居民的消费需求正在从商品消费转向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 国际经验表明,主要发达国家服务消费占最终消费的平均比重约为74%。 相比之下,我国服务消费“才刚刚兴起”,质量提升和拓展还有很大空间。 当前,供需双方都存在制约服务消费的因素,但主要矛盾在供给侧。 生活服务业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较差、质量不高等问题。 许多消费者特别是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无法得到充分、及时、有效的满足。 比如,很多年轻消费者对个性化、自我愉悦的消费有更高的期望,愿意为体验付费,但抢票、堵车、被照片骗的现象屡见不鲜; 服务需求不断增加,但没有足够的产品和服务能够精准满足需求; 很多家庭都有家政服务需求,但寻找好的管家就像“开盲盒”; 带薪休假只是一种有形无形的“纸面福利”……这些都是当前服务消费的痛点,也是未来努力的增长点。
与实物商品不同,服务具有生产与消费同步、无形、不可储存的特点。 因此,服务消费要想“比更好更好”,不仅对供给的规模、类型、价格、质量有更高的要求,而且与消费者的收入、意愿、甚至闲暇时间密切相关。 消费服务业的“拆绑”和“挖潜”,需要优化供给和扩大需求更好地结合起来。
从供给侧看,要丰富供给主体,完善供给内容。 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切实增加服务业供应商数量,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提高重点服务消费领域服务标准,让更多优质企业和优质服务脱颖而出,以优质供给引领和创造市场新需求。 加快线上线下服务消费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增加文化、旅游、体育、养老、健康、托育、家政等领域优质服务供给。 营造良好环境,不断提高消费的便利性、舒适性和满意度。
从需求端看,关键是落实“丰富”和“休闲”。 就业和收入是消费的基础,个人消费决策不仅与当前收入相关,还受到中长期收入预期的影响。 当前居民收入和就业预期不稳定,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仍有提升空间。 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多措并举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 休闲时间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采取有效措施,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和灵活作息,进一步激发居民服务消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