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天
- 本月已经过去天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作者:张风莉
对于中国人来说,唐诗是无比瑰丽的艺术宝库,是无法企及的文化巅峰,是渴望自由与飞翔的灵魂歌吟。
唐诗让我们忧伤,唐诗更让我们深刻。在一首首唐诗里,我们欣赏了山川与自然,品味了世情与悲欢。
唐诗,是汩汩奔流在华夏文明中的新鲜血液;唐诗,是每一个炎黄子孙自然携带的遗传基因。
在浸淫唐诗的过程中,我们的内心在不断苏醒。我们恍然惊觉,原来历史的纵深之处,蕴蓄着那么多光阴的柔情。
大江之水,终会东去;璀璨唐诗,永不湮灭。
如果要为光华夺目、物象万千的唐诗,推选一个形象代言人,他,只能是李白。
浪漫诗仙,原来是太白星下凡
公元701年,李白诞生。
关于李白的出生地,一直有多家之争。现在普遍认为,李白出生在唐时西域的碎叶城,即现在吉尔吉斯坦的托克马克。
至于李白一家为什么会到了西域,李白的族叔李阳冰的《草堂集序》记载:“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
李白的出生,还伴随着美好的传说。《新唐书》中记载:“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
由此可见,李白之所以成为诗仙,是因为他本来就不是俗子凡胎。他是宇宙中最晶莹剔透的那颗太白星,一不小心陨落到了人间。
李白五岁的那一年,武则天去世。家人带着他从碎叶城回到了蜀地,定居在昌隆(今四川江油)的青莲乡。
唐时西域的碎叶,与龟兹、疏勒、于阗并称大唐的安西四镇。那块神异之地,不仅有吴钩霜雪,银鞍照马,还有星辰入梦。它们在西部流沙中彼此勾连呼应,演绎着浓浓的西域风情。
西域是奔放的,龟兹舞和西凉乐孕育了李白的艺术细胞;西域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东西来束缚你的身心;西域更是苍茫辽阔的,它能极大地激发一个人的想象力。
因为出生之地的影响,李白的性情,自由来去,天马行空。他永远做不到停留和稳定,他天生就有一颗不羁的心。
李白的一生,没有逼仄,没有局促,他的格局和视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明净、阔大与高远。
脚踏着西域的千里冰雪,脸拂着碎叶的万里长风,幼年的李白,从欧亚大陆的腹地走来,一步步走向了他的大唐母国。
白衣少年的心里,住着一个侠客
李白或许从未想过,他这辈子要成为一名杰出的诗人。因为他天生就是诗人,他具有天纵的才思,他根本不需要刻意地去学习写诗。
在家乡匡山,李白曾有过一段读书生活。但是他从友人学的多是纵横术,“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纵横家和侠客,习剑是必须的。李白不是自己在家里随便比比划划,他拜了天下最好的老师来学习剑术,他的师父是唐代第一剑客、人称“剑圣”的裴旻。
李白最终的击剑水平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他对慷慨悲歌的侠客,心中的倾慕之情是不容置疑的。
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
羞道易水寒,从令日贯虹。
——李白《结客少年场行》
最能表现李白的侠义情结的,则是他的《侠客行》一诗。这首诗曾被金庸作为他的长篇小说《侠客行》的开篇诗: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李白对侠客的向往称颂,不是因为他天性中的躁动与不安分,而是出于他对拯危救难、轻生重义、不图名利的侠客精神的无比钦慕,所以他才在《侠客行》的结尾大赞曰: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李白的这种侠义情怀,既来源于先秦的墨家思想,更受到了唐朝游侠之风的影响。
唐朝是一个甚有胡人气的朝代,连皇帝李渊都有胡人的血统。李世民的长孙皇后,也是鲜卑人,所以唐朝的很多热血男儿,心里都有一个仗剑行走天涯的梦。
而李白,做这个梦只是比别人更认真一点。
行吟江湖,用生命拥抱山水和自然
大凡诗人,没有谁能够像李白,对自然和山水那般热爱。在李白眼里,山水才是他永恒的爱人。得意时,山水陪伴着他;失意时,山水亦陪伴着他。他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他应如是。
724年,李白二十四岁,他怀着“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入世思想,由家乡出发,开始漫游祖国,浪迹天涯。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
李白刚刚踏上远游的征程,看到峨眉山上升起的那轮明月,便不禁开始思念家乡。
和友人行至荆门,眼前一片开阔。高山逐渐远去,江水奔流不息,月似明镜,云海变幻。在这个离别的夜晚,李白写下了《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当行至江西,看到庐山瀑布水雾氤氲,景象奇伟,李白的心中激情澎湃,他的想象立刻开始驰骋: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当那轻巧的小船驶至天门山,看到碧水青山、白帆红日的绚丽画面,李白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雄奇壮阔深深震撼: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742年,李白来到了长安,当他感受了蜀道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他才知道了什么叫峥嵘突兀,什么叫强悍崎岖。他也才知道,祖国的山水,原来不只是一种风格,惟其如此,才更显大唐江山的绮丽。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李白《蜀道难》
当行至祁连山脚下,苍茫云海之间,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李白想到了古时边防将士的戍守之苦。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李白《关山月》
744年,李白遭受诬陷、被迫离开长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世间的炎凉与辛酸,他的心中愈加增添了孤独落寞之感。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李白的旷世孤独从来无人理解,他只好静静地凝望着敬亭山。因为他的心曲,只有大自然才会倾听,只有那永恒的山水才是他的知音。
在李白的一生中,没有人知道他到底翻了多少山,涉了多少水。我们只知道,李白一直在路上。
如果没有看过这些风景,没有行过这些路途,李白便不会有一个阔大的心理空间,他的诗歌,便不会包罗万象,思接千里。
在摇曳多姿的山水里,李白照见了宇宙;而我们在李白的山水诗里,照见的是一颗高标于世、不染尘埃的灵魂。
两次求仕,皆是命运的捉弄
742年,李白终于等来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机遇。
因为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唐玄宗不禁对李白发生了兴趣,便下令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那天,玄宗亲自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并亲手调羹。
但是进宫之后,玄宗似乎没有重用李白之意。他只是在游玩宴饮之时,需要李白陪侍在侧,随时记下他们的欢乐时刻。
一开始,李白对御用诗歌的创作是颇为上心的,他极尽才情,在玄宗面前表现。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清平调·其一》
写着写着,李白发现不对劲了。原来玄宗只是把他当做一个高级文人,让他写诗逗他们开心的。如果他写得好,玄宗有可能让他当大唐的作协主席,但玄宗可能从来没想过,让李白当大唐的宰相。
而李白偏偏对宰相有兴趣,却无意于作协主席。
于是,李白渐渐对写诗的工作懈怠了,玄宗在兴头上,常常找不到李白的人影。几次三番,玄宗便对李白失去了耐心,他说:“此人固穷相,非廊庙器也”。
高力士和杨国忠等人,因为看不惯李白的特立独行,在玄宗面前不断地进谗言,李白觉得呆在京城越来越没劲了。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李白《忆东山二首》
李白想归去,他不知昔日种在东山的蔷薇又开过几次花,那堂前的明月又落入了谁家?
744年,李白上书傲娇裸辞,玄宗同意赐金放还。
虽然看似从长安风光撤退,但初次求仕受挫,李白的心中,还是积满了压抑愤懑,他一口气写下了三首《行路难》。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行路难》中,李白感叹了官场之黑暗,仕途之艰难,以及自己的怀才不遇。但短暂的郁闷过后,李白的心头马上阳光灿烂。他在大声地告诉世界,我不会沉沦,我要继续扬帆出海,乘风破浪!
如果说李白第一次的求仕,是光荣的失败,那么李白第二次对仕途的追逐,却差点儿丢了性命。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明皇仓皇出逃,太子李亨即位。杜甫选择了追逐唐肃宗李亨,但“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的李白,选择了追随永王。
事实证明,李白这次是真的站错了队。当永王被唐肃宗打败,李白也因此获罪,被判流放夜郎。幸运的是,肃宗因立太子和大旱而大赦天下,李白遇赦得归。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虽然此次政治的抉择有惊无险,但李白终归是李白,当重获自由,他立刻忘了先前的贬谪和打击,而是轻舟千里,豪情万丈。
即使命运屡次捉弄李白,但李白全不在乎。他依然高唱凯歌,一路向前,回头再向命运做一个鬼脸。
有什么能击碎一个天才的内心?那个天上的诗仙,人间若之奈何?
访道求仙,一生最爱老庄
作为诗仙的李白,和作为诗圣的杜甫有着根本的不同。杜甫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正统思想的教育,并且这种教育已深入到杜甫的骨髓,成为他一生的追求。
来自胡地的李白,出身富商,由于家风和社会习俗的濡染,使他自幼崇尚道家,加上李白又有习剑任侠、学习纵横家的经历,所以李白的思想形态极其驳杂,有时甚至互相冲突和打架。
李白曾自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由此可知,李白对阴阳法术、诸子百家都甚有研究。但他最感兴趣、坚持终生的信仰,只有道家。
道教提倡飘逸出尘,鼓吹神仙世界,这种思想恰好迎合了李白热爱自由、不受羁束的性格。而现实生活中,又有那么多的黑暗与龌龊,这使得李白,更加强烈地幻想和追求一个美好的仙界。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在崇信道教的过程中,李白的身心不断地从红尘俗世中拔离。他愈来愈脱去身上俗人的气质,而修炼了一身的仙风道骨。
李白一生傲睨权贵,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追求个性自由,他的这种狂放不羁的精神,主要受了庄子叛逆思想的影响。
道教还极其明显地影响了李白的诗歌创作风格。道教为李白插上了精骛八极、神游四方的想象的翅膀,所以李白的诗歌具有一种恍惚高远、光怪陆离的神异色彩,形成了后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浪漫主义风格。
虽然李白信仰道教,深爱老庄,但李白中年时期曾“移家东鲁”,在鲁地先后“定居”二十年。鲁地乃儒家文化发祥之地,李白无疑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所以,李白在信仰道教的同时,心中也怀着“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只是他“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
屡次挫败之后,李白不得不躲到他的缥缈世界,寻求心灵的的平衡与超脱。
诗仙的日常标配,怎能少了美酒
“没有诗的人生是寂寞的,没有酒的诗歌是干涩的”。如果没有酒,李白的诗情就不会飞扬;如果没有酒,李白的笔下,就不会出现盛唐的高华气象。
李白天资绝高,性格清奇,嗜酒如命。李白的粉丝杜甫在《饮中八仙歌》里这样写道: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认为,连天和地都爱酒,他自己嗜酒,有什么可指责厚非的呢?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
对诗才如仙的李白来说,酒是愉悦,酒是麻醉,酒是心灵最好的慰藉。
孤独到极点时,李白一个人喝酒,陪伴他的只有月亮和他的影子。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季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看似李白在花前月下自斟自饮,及时行乐,但是仔细读来,我们读出的分明是万千寂寞。原来诗仙喝的不是酒,而是无法排遣的孤独!
当然,李白也有快意称心之时,这时诗仙自然要狂歌痛饮: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要说李白喝酒对写诗有什么好处,用李白自己的话来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
借助酒力,李白销愁壮胆,挣脱了世俗礼法的束缚,打破了常规的精神状态。“于畅怀通智、幻觉狂舞之际,思绪飘忽于天地之间,出入于古往今来,从而达到一种诗酒与生命激荡交融的境界”。
我们为什么痴爱着李白
一千多年以来,江山兴废万变,但李白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却从未改变。
自贺知章当年在长安见到李白,称李白为“谪仙人”的那一刻起,李白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就已经定型了。
作为诗仙和酒仙,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诗人像李白那样,在诗歌中强烈地表现和塑造自我,极力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
只有李白,尽情挥洒,从无遮饰;喜怒爱憎,形于笔端;纯真率性,一派自然。
看到劳动人民的艰辛劳作,李白“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看到权贵势要的跋扈愚蠢,李白“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看到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李白“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当年听到唐玄宗宣召,李白得意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被奸臣排挤出京,李白“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面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李白决定“明朝散发弄扁舟”!
不论处境和世事如何,李白终是那样的狂放,又是那样的本真。他认为做人首要的是取悦自己,所以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论及诗人与诗歌的关系时说:“诗人愈富诗性,其言说就愈自由。”因为个性的落拓不羁,李白的诗歌创作从来随心所欲,其作品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一种寻常诗人无法企及的境界和高度。
李白,才是那个最富诗性的诗人。
与李白相比,我们很多成年人都是堕落的儿童。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最后都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成熟却丑陋,但李白至死还是那个纯真可爱的模样。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是盛世的歌手,是盛唐文化孕育的天才作家。“他以其独立的人格,非凡的自信,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李白的一生,就是盛唐的缩影;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李白是乡愁的符号,李白是浪漫的代表。李白的身体在人间,灵魂却一直在天上。无论我们怎样踮起脚尖仰望,他高得我们永远够不着。
李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童年记忆,他伴随了我们整个的生命成长。李白的一生,是一部天才的狂想曲,也是最自由、最出色、最珍贵的生命范本。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李白的传人。李白,你是那样可爱,你只能属于中国,我们舍不得让你走向世界。